不受第二支箭之苦


雜阿含(四七〇)

  如是我聞:
 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
 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愚癡無聞凡夫生苦樂受、不苦不樂受,多聞聖弟子亦生苦樂受、不苦不樂受。諸比丘!凡夫、聖人有何差別?」
 諸比丘白佛:「世尊是法根、法眼、法依。善哉!世尊!唯願廣說,諸比丘聞已,當受奉行。」
 佛告諸比丘:「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,苦痛逼迫,乃至奪命,憂愁啼哭,稱怨號呼。」
 佛告諸比丘:「諦聽,善思,當為汝說。諸比丘!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,增諸苦痛,乃至奪命,愁憂稱怨,啼哭號呼,心生狂亂,當於爾時,增長二受,若身受、若心受。
 「譬如士夫身被雙毒箭,極生苦痛,愚癡無聞凡夫亦復如是。增長二受,身受、心受,極生苦痛。所以者何?以彼愚癡無聞凡夫不了知故,於諸五欲生樂受觸,受五欲樂,受五欲樂故,為貪使所使;苦受觸故,則生瞋恚,生瞋恚故,為恚使所使。於此二受,若集、若滅、若味、若患、若離不如實知;不如實知故,生不苦不樂受,為癡使所使。為樂受所繫終不離,苦受所繫終不離,不苦不樂受所繫終不離。云何繫?謂為貪、恚、癡所繫,為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所繫。
 「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,大苦逼迫,乃至奪命,不起憂悲稱怨、啼哭號呼、心亂發狂,當於爾時,唯生一受,所謂身受,不生心受。
 「譬如士夫被一毒箭,不被第二毒箭,當於爾時,唯生一受,所謂身受,不生心受。為樂受觸,不染欲樂,不染欲樂故,於彼樂受,貪使不使。於苦觸受不生瞋恚,不生瞋恚故,恚使不使。於彼二使,集、滅、味、患、離如實知,如實知故,不苦不樂受癡使不使,於彼樂受解脫不繫,苦受、不苦不樂受解脫不繫。於何不繫?謂貪、恚、癡不繫,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不繫。」

 爾時,世尊即說偈言:
「多聞於苦樂,  非不受覺知,
 彼於凡夫人,  其實大有聞。
 樂受不放逸,  苦觸不增憂,
 苦樂二俱捨,  不順亦不違。
 比丘勤方便,  正智不傾動,
 於此一切受,  黠慧能了知。
 了知諸受故,  現法盡諸漏,
 身死不墮數,  永處般涅槃。」

 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 下文錄自佛門網,持然法師開示:

 《雜阿含經》第470經裏,佛陀向諸比丘詢問說:「一般人以及有修有證的聖者都同樣會面對三種受——苦、樂及不苦不樂。但,你們知道他們各以怎樣的心態,來面對這三種受呢?」比丘們回答道:「佛陀啊!請您為我們解說。」

 佛陀接着說到:「一般人若遇上生理上的痛苦,乃至即將被奪走性命,心裏不由自主會生起憂愁悲傷,又或埋怨啼哭,續而憤怒狂亂直至失去理性,這就是被『瞋』煩惱所牽絆而不覺;當碰上快樂的事情,就盡情的縱欲享樂,狂歡慶祝,這是被『貪』煩惱所牽制而不自知;即使在不苦不樂的狀態時,也模糊不清,糊里糊塗,這是被『痴』煩惱牽絆而不知醒。無論是遭遇痛苦、快樂或不苦不樂的受所牽制,首當其衝的是我們的『身』以及『心』。身受及心受會互相增長與蔓延,這就像一人中了一支毒箭,在同樣的部位馬上又被射中第二支毒箭,無疑是苦上加苦,痛上加痛的雙重苦痛。對聖者來說,當苦受生起,只讓痛苦的感覺停留在身受,不會讓心也染著,不會成為瞋恚煩惱的奴隸;同樣的當樂受生起時,不會與之共舞;不苦不樂受生起時,心不會被愚痴煩惱拖着走。聖者已經解脫了貪瞋癡煩惱的束縛,他們是不會讓自己再中第二支毒箭。

 經文中,佛陀希望比丘們能學習聖者,無論是碰到快樂、痛苦乃至於不苦不樂的事,只有身受而無心受。我們一出生就逃不過第一支箭,因為都必須面對生老病死。尤其是我們這個身體,隨著年齡的增長,無常的變化,因緣的轉變,好的壞的我們都必須去面對與接受。佛陀教導我們,保持一顆平常心,訓練自己不讓心隨著好壞而波動,這可避免再被第二支毒箭射中同樣的部位。

 身為凡夫的我們,確實難以與聖者的境界並駕齊驅,而偏偏我們的人生卻有高低起落,生命有着種種的無常變化,看來只好試著訓練自己,避開第二支箭,如果不小心被射中,只能咬緊牙根挺過去,告訴自己再接再厲,永不放棄。

留言